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通城:“四好农村路”激活富民强县新动能

来源: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时间:2025-07-23

“路通了,山里的‘黄金果’变成‘致富油’,三省游客都涌进家门口!”通城县塘湖镇油茶大户金定武指着蜿蜒的沥青路感慨。这条横跨湘鄂赣三省的麦坪线“四好农村路”,正发挥着鄂南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

一路通三省 财气贯山乡

曾几何时,麦市镇花园村村民吴定文还在为生计发愁:“山高路窄,货车进不来,种的油茶运不出,守着‘金山’饿肚子。”2014年,村里仅3.5米宽的土路让客商望而却步,甚至发生过“长沙游客订好30人食宿,大巴车却卡在山腰”的尴尬。

转机始于我省大力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2021年,通城县投资1500万元改造麦坪线——这条4.818公里的省际通道连接鄂赣两省林场,却因年久失修制约着产业发展。路基拓宽至6.5米、铺设沥青路面后,变化立竿见影:麦市镇豆制品企业“志敏腐乳”的货车直通长沙超市,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江西修水的游客自驾40分钟就能抵达黄龙山露营基地;坪等林场的脱贫户包丘山新建起农家乐,旺季单日收入超3000元。“过去运货靠肩挑,现在冷链车开进茶园。”湖北黄袍山绿色食品公司董事长晏绿金展示着新研发的山茶油护肤品。依托麦坪线打造的物流网,公司高端洗护产品“上古之水”系列通过电商销往全国,一滴茶油身价翻十倍。目前全县油茶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亿元,10万农民在“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中获益。

红绿路交融 人气变商机

沿着塘湖镇戴黄线行驶,罗荣桓元帅纪念馆、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等红色遗迹与万亩油茶园相映成趣。这条6公里长的“红色走廊”自2020年升级后,已承办三届全国自行车赛。“赛事期间民宿爆满,沿线25家农家乐户均增收20万元!”塘湖镇党委书记毛旺龙介绍,去年该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交通赋能下的“路旅融合”正释放乘数效应:赛事经济激活沉睡资源。戴黄线自行车赛道串联黄袍山“华中第一瀑”白水崖、千年牮楼桥等景点,吸引300余名运动员“赛完游三天”;节会营销打通产销链条。依托农村公路网,麦市镇举办帐篷露营季,湘鄂赣35家企业展销茶油、豆干等百余种特产,直播间单日成交额破百万元;避暑经济盘活闲置农房。黄龙山村海拔超1200米,77家民宿因道路畅通变身“避暑山庄”,夏季客房预订率超90%,带动300余村民就业。“路修到哪里,人气就聚到那里!”麦市镇向阳社区书记翻开账本:14年社区人均收入不足万元,道路升级后引入矿泉水厂、黄金茶基地,2024年户均收入跃至5.6万元。

三链同构 青山生金

在通城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杜文豪看来,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为产业输血造氧:“我们修建466公里‘九纵七横’路网时,同步规划旅游动线、产业布局。”

产业链在路边延伸。戴黄线贯通后,塘湖镇建成油茶科创示范园,油茶籽从榨食用油扩展到提炼茶皂素制作洗涤剂,茶粕加工成有机肥,实现“吃干榨尽”;价值链因路网提升。麦市镇豆制品作坊沿公路集聚成工业园,“俊彩”豆干通过冷链物流溢价30%,带动1000余人就业;利益链靠机制稳固。全县构建“油茶联合党委+215家合作社+农户”模式,金定武的基地带动300农民务工,71户村民年获林地租金3700元。

今年,通城新改建农村公路87条,新改建道路共79.529公里,正在全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改建工程完工后,将全面实现“15分钟进镇、2小时达三省”。

夕阳西下,麦市镇黄龙山“一脚踏三省”界碑旁,农庄老板何道关正招呼武汉来的游客品尝新炒的茶油河粉。“2011年开业时路窄得错不开车,年收入不到3万。”他擦拭着“一脚踏三省”招牌笑道:“现在路宽了,三省车牌停满院,一年能赚20多万!”沥青路蜿蜒处,金黄的油茶果压弯枝头,满载的货车驶向山外,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正托起鄂南山区百姓的小康梦。